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在談心理防衛機制(參考自教育Wiki)

這幾天我相信身邊很多朋友都出現了一些關於捷運事件的想法跟觀點,有的人甚至延生出了關於廢不廢死的論點,所以昨天團輔課程中,就提起了所謂的『心理防衛機制』所以各位好友們可以看看我們周圍是否有朋友發出了一些比較偏激的文章之後,我們可以看這個專業名詞『心理防衛機制』或許我們就可以比較體會發文者的反應,而不至於讓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或是失落感出現。

別。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心理防衛機轉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當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能夠在精神上達成某種妥協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即自我對本我的壓抑。

此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過程常常是無意識的。通常表現在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試圖自我遮抑那些因擔心自我尊嚴受到貶抑、焦慮會不斷發生時出現的內驅力和情感,而有意無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人們會使用防衛機制保護自己免於不可接受的思想或衝動,或某些令人焦慮的訊息,無論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會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
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如下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防禦機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禦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防禦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心理成熟度分類如下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 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心理機制。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 的。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現也是屬于正常的。包括內向投射、退行、幻想等。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這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行為性質分類如下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離(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 (distortion)。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identification),昇華(sublim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