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讓學生擁有扎實的“學力”,有終生帶著走的、能服務人群的能力。(網路轉發)

網路轉發,這篇文太棒了,我一定要存下來,提醒自己。
台東縣私立均一中小學的楊台山老師兼副校長,上週看了紐約時報一篇有關美國矽谷帕羅奧圖高中(林書豪畢業的學校)學生自殺的報導,很有感觸,寫下他的感想跟朋友分享。經徵得他的同意,分享如下:
這個連結是上周聯合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頭條新聞,值得教育人員思索,我想您一定也有興趣。
雖然台東與矽谷大不相同,父母的社經地位與經濟水準也差很多,但父母期待孩子的事是一樣的。
從原文看到:父母希望孩子進好大學的期待不太健康。我們知道,美國的父母也知道,但它卻是許多父母內心深處最在乎的事,台灣北部、西部如此,東部也如此(原住民父母亦然),中國、日本、韓國更嚴重。所有父母都怕下一代缺乏競爭力,而“學力”與“學歷”有時一致,有時分道揚鑣,大半父母會以“學歷”當孩子是否有“能力”的可靠指標,至少“學歷”是一種證照、指標、甚至是一種社會認定接納的品管結果。
父母跟學校主管總是說(第四段)
”They often use all the right language about wanting students to be happy, healthy and resilient — a veritable “script,” said Madeline Levine, a psychologist who treats depressed, anxious and suicidal tech-industry executives,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
第五段的內容才是他們潛意識真正在意的事:
“They say, ‘All I care about is that you’re happy,’ and then the kid walks in the door and the first question is, ‘How did you do on the math test?’ ” Ms. Levine said. “The giveaways are so unbelievably clear.” Denise Pope, an education expert at Stanford, calls this gulf between what people say and what they mean “the hidden message of parenting.” But here, and in lots of other ultrahigh- achieving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everywhere, Ms. Pope said that what children are hearing is the overriding message that only the best will do — in grades, test scores, sports, art, college.
我教學30年,年年都在與這個矛盾作戰。不要相信父母告訴你”我不在乎孩子成績,只要她快樂學習“,很少父母心臟強到可以看到孩子滿江紅還開懷大笑;也絕對不要一味跟著大半父母的潛意識要求,而逼孩子”考上好名聲學校,踏上成功的第一步“,那會埋葬許多有讀書考試以外天賦孩子的一生。
所以怎麼辦?
就是“學力”,只管“學力”,不要猶豫。當孩子對知識有“生根後的認知(徹底瞭解)”,對自己所知的學問是研究深思有自信的,未來就業,成就自己,造福人群,是大有可為的。
那麼”學歷“呢?,我們要在乎孩子升學情形嗎?當然要,畢竟如果可以”學力、學歷“兼顧,孩子可以更有自信地發揮所學,開展天賦。
怎麼做?
1.用趣味的教材、教法、評量吸引孩子追求真正的知識,培養“有根”的能力,而不是考完就忘的應考本事。
要做到這一點,老師要極有熱忱,為了吸引學生追求知識,熱愛知識,身為一位老師還要
- 要當孫悟空----有72變的本事,一招不通,再換一招,招招不通,還要求助觀世音借定風丹,務必通過火焰山,朝西天取經的大目標前進。
- 要當唐三藏-----不厭其煩,天天佈道,讓徒兒知道,不達目的我是不會罷休的。我們要告訴孩子:你非學會不可,你一定要為自己的青春負責:“在均ㄧ就要學好三個素養、開啓天賦、英語能力與國際觀,尊敬文明與知識”
- 要當豬八戒------老師也是人,也有所有人類人性上的弱點,認清了自己人格的暗處(貪婪、競爭、計較、缺乏耐性----)我們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我們就不會因為學生說謊、作弊、打瞌睡、無禮------等,而斷然否定、放棄了一個孩子。
- 要當沙無淨-----在“超我super ego”與“本我ego” 之間、在“教學順遂與挫敗”中能成熟的協調,相信教學挫折隨時存在,但都有方法克服,努力在 “超我super ego”與“本我ego”之間找到平衡(不必期許做一個聖人老師), 維持心理健康與持續奮鬥的意志,教學熱忱才能長長久久。
2.追求“完整、系統的真知”
不要被出版社的制式考卷、作業綁架,甚至不要被出版社為搶佔市佔率而選的教材綁架,要規劃“有趣味、完整、系統的教材”,要讀經典(原典),引導學生真正知道所學知識的完整內容,就是要扎實“打底”
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觀念物理、觀念數學、演化、數學小魔女、項羽本紀、紅樓夢、所羅門王的指環、吉米‧哈利叢書(大地之子等)、毒舌頭與夢想家、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讓學生擁有扎實的“學力”,有終生帶著走的、能服務人群的能力。
3.The Last Mile
回到 “Growing Up Under Pressure To Excel” 這篇報導,我們幫助學生培養了“學力“,只要老師每週用心、適度、適量的作業設計與考試練習,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將他的”學力“轉換成“考試的分數”,這是學校教育與學生未來發展的The Last Mile,務必要幫助學生們接上,讓孩子畢業後可以與國內外學制銜接,也讓家長放心。(關鍵在 “ 老師用心、適度、適量、有創意的作業設計與考試練習,不是一味襲用坊間制式測驗卷,那會將孩子學習興趣狠狠摧毀)
以上一些有感而發的看法,與您分享。
台山敬上
In Silicon Valley, mixed messages fuel a best-in-class mentality.
NYTIMES.COM|由 MATT RICHTEL 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