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轉自天下雜誌(葉丙成)對教育的根本問題

我去各大學對教授們做教學相關的演講時,常在 Q&A 時聽到教授們問類似的問題:「我的學生就是沒心向學,怎麼辦?」
自從廣設大學之後,學生很容易就能上大學。很多人都把現在大學生無心向學的問題,歸因於上大學很容易,所以無心向學的人也進了大學,以致學習風氣低落。但真的是這樣嗎?
大學生無心向學,這當中有制度面的因素,也有教學面的因素。制度面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學分太重,大學生修太多課,以致於教學無法科科都很深入、扎實。這個問題牽扯甚廣,以後再探討。
另一個學生無心向學的因素,我認為是來自教學面的。關鍵就在於師生的關係太過疏離了!在小學的時候,老師跟學生整年天天都在一起,所以關係非常密切。在大學裡,很多學生都只被老師教過一學期,而且一個禮拜才見到一次面。你說,這樣的師生關係是能多密切?
除了疏離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在小學,老師只要突然虎眼圓睜,小朋友就不敢造次了(這是我個人對小學的遐想...)。在大學,管你虎眼鳳眼,你說你的,他上他的臉書。Why? 因為大學生根本對你沒有尊敬啊!
大學教授聽了都心有戚戚:「對啊,現在學生都不尊敬老師!看到我都不打招呼!超沒禮貌的!」
等等...這不是我的意思啊,是誰說學生見到老師就一定要打招呼的?就因為你的職稱是教授,他是學生,他就應該跟你畢恭畢敬的打招呼嗎?即使他真的基於你的身分而對你打招呼,那又有什麼意義?
重點是,你到底有沒有 earn your students’ respect? 尊敬不是靠職銜而來的,是要靠自己去 earn 的。作為一個教師,如果沒能夠去 earn 學生對你的尊敬,只想著我是師、你是生,所以你理當如何如何,那這樣的師生關係必然是個悲劇(這裡講的悲劇不是櫻井幸子跟真田廣之那種悲劇...)。
今年我在台大優良導師的頒獎典禮的時候,赫然發現今年得獎的幾位老師中,有好幾位也是台大之前教學傑出獎跟教學優良獎的得主。這代表著什麼意義?一個老師的教學傑出,很多時候不只是因為教學技巧或方法,也包含了他對學生的關懷、指引,以及人生經驗的分享。這些使得學生願意尊敬他們、願意跟隨著老師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努力。
老師一但得到了學生的尊敬,你出再枯燥、再無趣的作業,學生也總會用心的去做。因為他心裡想著:「這是阮師仔出的作業,師仔要我們做這樣的題目一定有他的用心。我不能辜負阮師仔的用心!」(他可能不知道這是他師仔前一天喝茫了亂勾的題目...)。學生尊敬你的時候,他沒做達到你的期望時,他會覺得內咎、罪惡、對不起老師。
於是,他會很認真的跟隨你的指示,用心向學!
反觀沒有得到學生尊敬的老師,即使在教學上很用心準備各式各樣的教材,精心設計很有教育意義的作業,可是學生根本無心去做。再怎麼精心設計的東西,學生都覺得好累、好煩,只覺得老師在刁難他們。老師好辛苦、好心酸,萬萬沒想到自己一片丹心召憤青。久而久之,心疲了,力盡了。
於是,心如古井,不再生波。對教學也不再有熱情了...
明明都是對教學很有熱忱的老師,有沒有得到學生的尊敬,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那我們該怎麼贏得學生的尊敬呢?其實,答案我們很早就知道了。
我還記得在我剛回台大電機系教書的時候,我們系上的許博文老師(台大電資學院創院院長)曾在一次會議中對我們許多教授說:「你們大家都以為人家稱呼我們『教授』比稱呼我們叫『老師』高級?大錯特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大學課堂上,都只教專業的知識,很多老師都不跟學生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學生有問題也不會想來問教授。到頭來,作為老師的三個要件,在大學裡只做到一件:『授業』。所以不夠資格被稱為『老師』,所以才被叫做『教授』啊!」
是的,答案其實很簡單,要贏得學生的尊敬,就是當一個真正的老師!當一個會教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道理的老師,當一個讓學生碰到焦慮、疑惑的時候會願意信任你、來求助你、請你解惑的老師。不要再想說「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國中、高中公民老師的責任」,不要再想說「二十歲已經是大人了不需要我們來教這些」。你看看顏回、子路、子由他們年紀多大了,還不是天天乖乖立正站好,聽孔子教他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只要是學生,就需要我們教!如果老師不教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每天只教他傅立葉轉換、維特比演算法、機率質量函數這些專業知識,怎麼會有學生因此而對老師尊敬?(也不是沒有啦,就是有那種萬中選一的奇葩...)
如果我們真的有心要做,該怎麼做呢?就我輔導學生多年的經驗,我發現台灣的大學生,很多人在大三、大四相當焦慮與徬徨。主要是他們從小學、國中、高中、乃至於大一、大二的必修課,一直以來都是被人決定、任人擺佈的。一直到大三、大四開始要決定選修課的時候,他們開始要做抉擇了。這些抉擇跟以後要念什麼研究所、做什麼工作都有關係,所以他們也開始要思考畢業之後的職涯與人生了。這些孩子過去二十年來從未做過任何重大抉擇,現在突然要去思考、決定未來職涯與人生,這對他們是很大的壓力。
所以大三、大四的學生對未來的人生道路,常有著高度的焦慮跟困惑。他們很需要長輩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給他們參考。作為一個老師,其實也不用多,只要每週上課用五到十分鐘跟學生分享一下你過去的人生經驗給他們參考,學生會很感激你的。你可以跟他分享當初你選研究所時的焦慮?當初你如何做人生的種種抉擇?現在一、二十年後回頭看當初自己的抉擇,你是懊悔的還是慶幸的?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樣再做抉擇?
你分享的種種人生經驗,對這些幼苗而言,都是最好的養分!於是,你在學生心中不再是那個嘴巴只會念出「機率質量函數」這些艱澀咒語的機器人。當你願意把你青澀、焦慮的過往與他們分享時,他們開始覺得你跟皮諾丘一樣,變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會感激你的分享,也會因此而生出對老師的尊敬。這時候你在教學上的種種用心與付出,他們才會真的看在眼裡,也才會真的用他們的心去體會。
一旦學生尊敬你,要他們去證明二十題傅立葉轉換的公式也沒問題!
(好吧,我承認我有點太誇張了。做十題的話應該是差不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