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談情緒教養

零到十二歲全腦情緒教養

認識篇

大腦是個很有意思的構造,這當中也擔任了不同的功能

例如:左腦→邏輯思考→組成句子

          右腦→感受情緒→解讀非語言訊息


有個說明也是合乎實際

爬蟲類動物腦→本能→存亡一線時的抉擇

哺乳類動物腦→連結,發展人際關係



但其實大腦是有多重人格般的佈局的,有理性,有非理性,有深思熟慮,也有本能反應,難怪有時我們會覺得我們以多種人格展現。

要如何讓大腦良好的運作的關鍵,就是讓各個部門協同運作,也就是整合。
所謂整合,也就是說在各自單個執行任務,又要團結成一個整體,從零件→變成機器→然後協調運作,就能運轉良好。


孩子大腦沒有整合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明顯的,情緒會讓孩子不堪負荷,困惑,混亂,會暴躁不安,當他無法處理身邊的情況時,會有崩潰,甚至攻擊別人的情形,很多家長都會經歷過這些情形,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腦缺乏整合,另種說法就是(分裂)

幫助孩子整合大腦,可以協調整個大腦的功能,例如:橫向整合的好,左腦就可以和右腦協調運作,因為左腦負責運轉,右腦負責情緒。

縱向整合的好,上層大腦就可以跟下層協調運作,因為上層大腦會三思而行,下層大腦則與衝動,直覺,和求生本能有關。


大腦其實是柔軟的,更是具有可塑性的,大腦的生理變化貫穿人的一生,而不是只發生在兒童階段。


那麼是甚麼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呢?
就是(經驗)。甚至到了老年,經驗也在改變著大腦的生理結構,每經歷一次經驗,謀些腦細胞(神經元)就會被啟動,也可說是(開火)
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也都與上千億個神經元相連結,特定的迴路被啟動,就決定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有那些特質,比如說:感知,形象,聲音還以更抽象的思考和推理都多個方面。

此時神經元就會開拓出新的連結,也就是(重建皮質迴路),這就意味著大腦的工作方式,並不會一直是如此,所以我們可以開拓新的大腦迴路,可以更加幸福,不僅僅是兒童跟青少年,其實對正在跨越不同生命階段的每個人都適用。

當孩子不停的(建立迴路)和(重建迴路),此時給孩子的經驗過程是漫長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其實很有壓力,但是只要給予適當的食物,跟睡眠和刺激,大腦的基礎結構會發展得很好,但是發展心理學中也顯示,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包含了聽的音樂,愛的人,讀的書,接受的訓練,感受的情緒,都深深的影響了大腦。所以此時在幼兒身邊的父母跟親近的照顧人,他們所提供的經驗可以為孩子塑造了靈活,整合良好的大腦。

在生活中,可以跟孩子討論他們發生的經驗談,孩子就能記的更清楚,也會具備更搞的情緒智商(EQ)。害羞的孩子,父母跟照顧者,若能鼓勵它們去探索世界,便能增加它們的勇氣,改善壓抑的行為,反之,過度保護或者不顧孩子感受的則會退入焦慮的情境,不給予支持,往往孩子還是一樣害羞,無法改變。

讓大腦慢慢發育中,手足問題跟競爭其實會讓很多父母覺得很棘手,比如說:不聽話,不寫作業,吵架鬥嘴等等。據我所知,這幾乎是一般家庭種的挑戰,但其實這也是孩子的大腦尚未整合,缺乏整合的原因很簡單,時候未到,在二十五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成熟,這是一段很漫長的旅程。

幸運的是,在平時就可以隨機影響孩子的大腦走向整合,每一次經驗賦予了重要性跟意義,會幫助孩子將大腦整合得更好,整合了大腦,會較能有優異的成績,提升決策能力,更全面的認識自我,與他人關係建立更穩固,這是良好的大腦整合跟心理健康的根基。


整合就是遠離混亂與刻板,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見的就是混亂跟刻板,混亂就是失去控制,刻板則是太多的控制,缺乏靈活性跟適應性,此時做父母的,不管是接近那端,就離健康的心理跟情緒越遠,避開那兩端,如同遊走在河流的中間端,就越能享受那份寧靜,在成長過程中的大人們,其實也都是這樣前進的,時而混亂,時而刻板,時而在混亂跟刻板之間來回往返,和諧會在整合中產生,當整合受阻時,混亂跟刻板就會出現。


教養的挑戰,通常就是因為孩子不在中間水流而行,要不太混亂,要不太刻板,若是能學會陪伴孩子整合自己的狀況,就能產生和諧,但混亂跟刻板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但只要了解混亂跟刻板的概念,就可以理接孩子最令人費解的行為。這些概念可以幫助你隨時掌握孩子的整合程度。大腦整合良好時的表現會有彈性,適應力強,情緒穩定,能夠理解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一旦制定了有效的策略會促進孩子還有我們自己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