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寶寶天天都是開學日

轉自幸佳慧文章


幸佳慧
寶寶天天都是開學日
這是年初《經濟學人》發在社群被廣傳一陣子的短片,我五月回台於高雄【熊愛讀冊】的講師培訓課程中,談到嬰幼閱讀的研究理論時,建議種子教師可作為他們宣講時的材料,當時立刻有兩位夥伴自願幫忙轉成中譯影片。
其實這些研究訊息並非是最新的,只是多年後還被知名社經期刊推廣,可見它們不減反增的漣漪影響力。我在這裡分享種子教師幫忙轉譯的影片,並把相關訊息再次補充於下:
我在2016年出版的《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裡就提到這幾個關鍵研究,其中發表於03年名為「早期災難」的種子研究尤其給了科學跟早期教育學者當頭棒喝的啟發,該研究揭露:家長的社經地位差異,因工作時間、資訊取得、教育背景等不同,造成嬰幼照養品質的差異,導致孩子到五(四足)歲時,所聽見的和會說的字彙量有了天壤之別。
其中,孩子來自家長從事專業工作的家庭,比起來自依靠社會福利的家庭足足從他們的家長多聽到「三千多萬」個英文字。這個巨大的鴻溝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字彙能力。才36個月的時間,家長從事專業工作、勞工、依靠社會福利的家庭,造成孩子的字彙能力分別是1116、749、525個單字。
這個種子研究所引起的震撼,開啟許多新的研究方向跟政策的改變,連醫學界都大幅引用。其中一個開枝散葉的成果是,2013年史丹佛心理系的後續研究,因為有了研究大腦的精密機械輔助,學者追溯到家庭社經背景影響幼兒字彙的情形早在18個月大就開始有顯著差異。研究者指出,語言環境的優劣直接造成幼兒腦部處理語言的「速度」,這個速度奠定他日後各種心智能力發展的籌碼。
嬰幼閱讀的理論基礎獲得腦神經科學的證實,主要就是在告訴我們:每個語言互動都在刺激寶寶大腦建立各種因應外在變化的神經系統,他們腦內那一百億個神經細胞的長成狀況,打下往後思考與學習的關鍵基礎。換句話說,你給寶寶的語言互動多寡,已決定了他大腦這部超級電算機的性能與等級。
要注意的是,家庭照顧者的社經結構成為這類研究設定,是為了找出照顧者提供照養條件的差異所在,因此我在幫高雄規劃全市嬰幼閱讀的計畫時,在《指導手冊》中便特別強調:這個懸殊差異的根本肇因,並不在職業,而是教養認知。
因此,這些研究明白告知政府,若有心改善貧富不均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並非把力氣跟經費放在小學後的教育系統,而是優化新生兒的家庭教養環境。
而對一般家庭帶來什麼訊息呢?難道是說:「認命吧,孩子未來的幸福早已被家長的職業決定了!」
不,恰恰相反,這些研究是要說:「大人即使要費力賺錢養家,並不需要犧牲孩子的幸福。」
除非大人自己放棄,否則生活條件並不能影響孩子的能力發展。想給孩子同等機會,大人只要懂得「有品質的親子互動與閱讀」就足夠。
切記,薪水不高的雙親若能給予孩子豐富的語言與閱讀環境,這孩子一輩子獲得的幫助,遠遠勝過另一個有高薪父母卻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的孩子。
--------------------
註:每當成人世界烏煙瘴氣得厲害時,我就得找北鼻養精補氣去,所以我的北鼻閱讀魂最近又回魂上身了。請家中有新生兒、小娃兒、學步兒的家長,最近多多逛我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