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搭便車效應



由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曼柯·奧爾遜 (Mancur Olson) 1965年在《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1965)一書中所提出[來源請求]。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是一種發生在公共財上的問題。指一些人需要某種公共財,但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而獲的享受成果。

兩種狀況:
免費搭車現象緣於公共物品生產和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免費搭車行為往往導致公共物品供應不足。

….

我先說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我在玩聊天室時發生的事情,曾經我在一間小有知名度的聊天室中,擔任了有滿長的一段時間的網管,更甚至在很短的時間,我升到了高階,但其實那是一份無給制的工作,但站長也很下放權力給我們幾位網管,所以在後來我們變成了很棒的莫逆之交。

聊天室人來人往很多,我們的責任就是除了自己跟熟悉的人士聊天之外,還要帶動氣氛,更要守護聊天室的秩序。

有人會來亂,放出很不好聽的話語。絕大多數更是來尋找一夜情的,我們就要小心,男的別被找,女的別被拐。

那個時候,我常常看到,有人用同樣IP,變著分身,自欺欺人,有的是自編自導自演,有的是裝作陪伴者,互相對話著。
但其實看在我們這些管管眼裡,我們常常也是睜隻眼,閉隻眼,那時我常在想,為甚麼這些人要這樣玩,偶而我們管管之間也會這樣互相作弄著,但細看之後,總是會發現彼此的身分別。
後來我才發現,有些人是很寂寞的………..
後來..FB的盛行,聊天室逐漸沒落,我們這群死黨,也從聊天室退下之後,變成在東西南北的很多端,互相關心的。
有人結婚,有人生子,有人仍然單身一人,但是曾經有過的革命情感,是存在的。

在這樣的聊天室氛圍中,我們搭上了站長利用了網路上的行銷模式,有人要做廣告時,就會想辦法拜託站長給他一個曝光的機會。
而我們就是幫助了站長維持了他的高人氣,每個人都喜歡進聊天室聊天,因為有些人會覺得很快樂,而站長藉由流量,就可以招來更多的廣告收益。


第二個故事則是在我這些年所開始學習的社團管理模式,不管是真實的社福單位,還是網路虛擬的,其實也都大同小異,單位需要人氣,需要知名度,當有人或是單位有了知名度之後,就可以去販售他所想要推動的產品或是理念,然後在來養一群人,而這群人為了工作或是依附在高人氣的氛圍中,他們就會去幫忙上面這些有知名度的帶領者。更或是從其中得到利益,不管是怎樣,彼此都搭了彼此的便車。
以商業模式來說,有所謂七分之一的廣告行銷學,所謂七張廣告單中,有一人會看一下廣告單,結合這七人之後,有七分之一的人會走出門去參觀廣告單中的宣導,再來又是七分之一的人,會去購買這份物品或是計畫。

假使七萬人中,有一萬人去看一份產品,那就是多大的一個誘因在其中了阿,但其實.......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謀生,為了謀生,有人就揪團,有人開團,有人販售,當然就會有人消費,因為這個社團讓人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就會有人購買。哪這個時候還需要廣告費用嗎?

於是我希望大家能思考底下我說的這個觀念

免費搭車行為往往導致公共物品供應不足。

當我們在使用很多的資源時,去到那些免付費的大山大景,我們隨意的亂搭帳,一車停二位,試想,停車位夠嗎?
當我們在那些不需付費的風景的時候,我們的垃圾會帶下山嗎?我們能在不受監視的情況下,自律的做到垃圾帶下山這件事嗎?
網路上有些討拍拍的人群,當你們在自導自演時,也是否無意間,浪費了周遭人們的對於事件的關心度跟信任感?
我們身為車泊的一份子,我們在享受了這樣的搭便車之餘,我們還能為社會做些甚麼?

人若是不思考,社會動盪就會變不安,當我們在做每件事,每個動作時,若能多加思考,思考這件事是否可為,或許這個社會會更美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